“雞娃界天花板”人大附中早培:一場教育實驗的雄心與變異
點擊領取>>>北京各學校幼升小、早早培面試真題、小學入學白皮書、學區(qū)房詳解

“一個教育項目投入這么多精力去培養(yǎng)最好的學生,它的目的是什么?為了學生的自由發(fā)展,還是為了讓他進入社會當一個螺絲釘?”
這是一個被寄予厚望的國家級課題,始于2010年。在其今年7月的招生簡章中寫道:人大附中超常兒童早期培養(yǎng)實驗項目(簡稱“人大附中早培班”)是探索創(chuàng)新人才早期培養(yǎng)的教育教學改革項目。
該項目的招生對象為具有北京市戶籍的海淀區(qū)五年級學生,要求身心健康、人格健全、品德優(yōu)良、智力超常,具有特殊才能和創(chuàng)新潛質,在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明顯超出同齡人?!靶睦韺W研究表明,超常兒童占整體兒童群體的比例約為1%-3%,本實驗項目針對的是這部分超常兒童?!?/p>
這些被篩選出來的孩子,四年后經(jīng)學校綜合評價優(yōu)秀的可直升人大附中高中部的早培班或者其他班。
正因為如此,凡是考上早培的孩子總被人投以艷羨的目光,冠以“神童”“天才”的名號。考上早培,就基本等于鎖定了人大附中高中部的門票,名牌大學的大門也就近在咫尺了,前途似乎就此一片光明。
早培班通暢的升學通道,讓北京家長趨之若鶩,每年都有數(shù)以萬計的孩子報考。這些年出現(xiàn)了以沖擊早培為目標的輔導班,這也被稱為北京雞娃的天花板。
人大附中顯然注意到近年來參與選拔的學生“被超常”的現(xiàn)象逐漸增多。人大附中副校長高江濤,長期主抓早培班。
他在《如何更科學有效地發(fā)現(xiàn)超常兒童》一文中寫道:“僅靠智商測試對于鑒別和發(fā)現(xiàn)超常兒童具有一定局限性。基于此,純智商測試在我們的篩查中所占權重并不大,甚至我們只是在大面積的初篩中才會用到一些。相較孩子在智商方面的表現(xiàn),我們更看重他們是否具備好奇心、想象力、創(chuàng)造力、抗逆力等素質,如果以權重來衡量,這幾方面的表現(xiàn)至少要占30%,甚至更多……在多年的超常兒童鑒別與培養(yǎng)實踐中,我們既注重考查其知識提取與應用能力,也看重其問題解決能力,且后者甚至可以占到30%左右的權重……學校在超常兒童鑒別與培養(yǎng)過程中,要求學生不但能做還要能說、能寫,并且非常注重對學生領導力與自信心的考查培養(yǎng),這些在測試中大概占到10%左右的權重?!?/p>
無論如何,經(jīng)過層層選拔,最后脫穎而出的那些孩子,便是極少數(shù)的幸運兒。

▲《天才基本法》劇照
2013年,盧璽潤、喬帆和康琪便是那鳳毛麟角——他們考上了早培,開始了在人大附中的求學之路。
進入早培前,因在小學班級鶴立雞群,盧璽潤逐漸養(yǎng)成了一種“燕雀安知鴻鵠之志”的心態(tài)。他的爸爸也告訴他,他是天才,能帶動周圍人進步,但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件事。爸爸還告訴他,只要他能力足夠強,不需要和別人搞好關系,別人會主動“貼”上來。
“現(xiàn)在看來,我爸爸的這些觀點都錯了?!北R璽潤說。小時候,盧璽潤只能聽從父母,并不知道其他“很厲害的人”是什么樣。直到進入初中,盧璽潤才有了和其他人長時間接觸的機會。對盧璽潤而言,其他同學能幫助他去面對一個真實的自己。盡管他小時候挺貪玩,但在他心中,好學生是一門心思學習,乖乖聽老師話的人。進入初中后,盧璽潤發(fā)現(xiàn),好學生并不完全是這個形象。
環(huán)境的變化讓盧璽潤的心智逐漸成熟,他也從俯視同學,到平視,最后融入到這個環(huán)境中。
在早培班,很多學生都覺得自己很聰慧,但大部分學生會逐漸認清現(xiàn)實。考上早培后,喬帆一度覺得自己很厲害,便一下子把所有補習班都停了。但一年后,他的數(shù)學水平便遠低于那些一直在學奧數(shù)、打數(shù)聯(lián)的同學。他們常常說一些令喬帆似懂非懂的話,比如“球競”、大氣、算法、復雜度等等。
我采訪的幾位早培班學生大多提到了這一點。每班也都有幾位很厲害的同學,通過數(shù)學、物理、化學等各種競賽,他們考入麻省理工,考入劍橋哈佛,保送北大清華。
進入早培班后,喬帆覺得自己從無所不能的神變成了人。“那是人的成長。從此之后,再遇到類似的人,你不會太過驚?訝?!?/p>
與此同時,喬帆的焦慮也與日俱增。他甚至覺得,如果沒有這個階段,自己的人生狀態(tài)也許不是現(xiàn)在這樣。

▲《天才基本法》劇照
盧璽潤也覺得,在這個班級里,他逐漸認識到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。但盧璽潤沒有太焦慮,他對成績抱著無所謂的態(tài)度,并不上心。生物、化學競賽都得了省級二等獎,對升學沒有幫助,他對這件事也不在意。
對于其他同學的焦慮,盧璽潤能感受到一些,他有時能看到同學和老師聊天,說班里氛圍不好,自己沒有學習狀態(tài)等等。
大衛(wèi)比他們早一年入學。他的焦慮在高中開始加劇。小學時他永遠是班里第一名,沒有什么壓力。初中時,由于早培班直升人大附高中,他也不太關注成績。到了高中,高考是一個新目標,大家開始很焦慮地互相比較。大衛(wèi)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能力有限,很努力,把自己搞得很累,但成績也只是中游。
最終,大衛(wèi)還是考上了北大,他覺得自己是超常發(fā)揮,原本只能考北師大。今年,大衛(wèi)已經(jīng)大四了。大三時,他考慮往后的就業(yè)問題。他的同學中,大約三分之一選擇考研,三分之一出國留學,剩下三分之一直接找工作。他學累了,沒辦法繼續(xù)讀研。他大學學心理學專業(yè),他逐漸察覺到,自己多年的學習積攢了太多壓力。
從小到大,大衛(wèi)覺得壓力是節(jié)節(jié)攀升的。在北大,他的壓力更大。即便他的智商經(jīng)過早培檢測,又是在北京長大,眼界比較開闊,但還是會有很大的同輩壓力。大衛(wèi)主動告訴父母,無法和其他同學一樣考研或是畢業(yè)后馬上找一份工作。即便工作,他也需要緩解一段時間。
早培班的確帶走了一些東西,它沒有實現(xiàn)大多數(shù)同學的抱負,甚至加重了他們的焦慮與無奈。但它也并非毫無收獲。
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在《我國超常教育發(fā)展40年:基于政策及實踐的分析與展望》中寫道,近十年來,我國的超常教育努力克服應試教育和唯“智”教育的傾向,開始逐漸尊重和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(fā)展。
喬帆現(xiàn)在是北大醫(yī)學院一名大三的學生。他覺得,早培這幾年,除了失去,他也收獲了很多,比如文學素養(yǎng)的積累和沉淀,比如未來學習、就業(yè)方向的摸索和確?立。
早培從創(chuàng)立之初就設立了研修課。研修課有每周1-2個半天的專用時間,排入常規(guī)課表。學生們依據(jù)自己的興趣,根據(jù)自己的選擇進入教室、實驗室甚至大學進行學習。早培班開設有一百門左右的研修課。
盧璽潤參加過的研修課有顯微數(shù)碼(顯微鏡相關實驗)、生活中的物理(物理實驗)、生活中的化學(化學實驗)、心理學、水球、足球、足球&籃球、化學競賽等。而正是在研修課上,喬帆立志成為一名醫(yī)生。
高中,他們的一次興國之行讓盧璽潤難以忘懷。興國是江西省的一個縣城,他們到這個縣城的平川中學游學。在這里,他聽縣城的老師講課,和學生互動,為他們講自己的學習經(jīng)歷。這次出行,讓他開始認真思考教育公平的問題。
盧璽潤最后考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,攻讀電子信息。盧璽潤覺得,相比中學的學習和生活,大學更有亮點,更有成就感。現(xiàn)在,盧璽潤即將大三,他很喜歡現(xiàn)在的大學生活,這個暑假,還沒等開學,他便提早回到了學校,準備接下來的比賽。
過去兩年,盧璽潤參加數(shù)學建模競賽、互聯(lián)網(wǎng)競賽等,并獲得了一些小獎。他也參加了很多足球賽、籃球賽,雖然他加入的隊伍并沒有場場獲勝,但是他也樂在其中。
時任人大附中校長的劉彭芝曾在接受采訪時說:“‘早培班’的目的,在于選拔超常兒童進行早期培養(yǎng)。作為國家創(chuàng)新人才培養(yǎng)項目,‘早培班’力爭把選拔的超常兒童培養(yǎng)成中國未來的杰出人才,它與‘小升初’無關,與中考、高考也無關?!?/p>
人大附中也為這些超常兒童搭建平臺,任其施展。高江濤曾在采訪中講述過這樣一個例子。有一次,人大附中七年級的幾個孩子赴美參加橋牌比賽時,感覺國內比賽的人工統(tǒng)計比賽分數(shù)非常煩瑣且容易出錯,而國際比賽的電子計分系統(tǒng)造價高但并不先進,于是就想發(fā)明一款成本低、性能好的電子統(tǒng)計系統(tǒng)。學校立刻支持了他們的想法。半年多,孩子們全身心投入研究,為了讓他們集中精力,劉彭芝破例同意他們停課、一段時間內可以不參加任何學科考試。最終,“橋牌無線計分系統(tǒng)”誕生,獲得了日內瓦國際發(fā)明博覽會金獎特等獎,幾個孩子也成為1000多個項目中年齡最小的參展者。
但在目前的社會評價中,還是習慣于以高考成績來衡量學校和學生。關于早培這一項目,爭議一直很多,被認為是“掐尖”,有失教育公平。
在早培項目開始之初,劉彭芝就在《關于培養(yǎng)拔尖創(chuàng)新人才的幾點思考》一文中擔憂地寫道:“傳統(tǒng)習慣的力量實在是太大了,‘應試教育’的痼疾實在是太難治了……拔尖創(chuàng)新人才一般都不是面面俱到的人才,而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長的人才,培養(yǎng)這樣的人才,與現(xiàn)行的高考制度的確有不相適應的地方。高考制度不改革,拔尖創(chuàng)新人才的出路問題不解決,從普遍意義上講,中學的校長和老師就會‘投鼠忌器’,就難以有大動作。”
康琪在早培班一路讀到高中畢業(yè),如今在北京大學攻讀化學專業(yè)。對于早培項目,他覺得最根本的問題,是一個教育項目投入這么多精力去培養(yǎng)最好的學生,它的目的是什么?為了學生的自由發(fā)展?還是為了讓他進入社會當一個螺絲?釘?
以下為喬帆的自述:
1
早培讓我認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
四年級時,我被選入早培班。
當?shù)弥约罕辉缗喟噤浫『?,我感覺自己特別厲害,似乎自己真的是天選之子或天才一樣的主角。早培班在升學上的優(yōu)惠政策,也讓我很開心。
早培班一共四個,我在第四班,這也是其中最好的一個班。被分到這個班的那一瞬間,我覺得自己還蠻厲害的。
事實上,小學時,我便被選為“超常兒童”,進入育民小學超常兒童班。育民小學超常兒童班每兩年招收20名學生,多為北京生源。育民小學超常班的選拔方式是,先做智商測試,之后進入夏令營試讀,試讀三天,觀察學生是否能理解、領悟當天所學的知識。早培選拔比入學育新小學的選拔增加了語、數(shù)、英科目的考試。
當時做的試題,我在幼兒園也見過。我有一本叫《靈智數(shù)學思維訓練》的教材,里面講過大概的題型,以找規(guī)律為主。我發(fā)現(xiàn)現(xiàn)在的一些小學生也在上類似的網(wǎng)課。
在小學時,因為要跳級,我們需要用更少的時間,學更多的內容。比如數(shù)學,一年級學一二年級的知識。英語的話,僅靠課內知識是遠遠不夠的。我當時考了KET、PET、FCE等英語考級證書,但也有一些沒有通過。
早培班的很多學生都覺得自己聰慧,但大部分學生會逐漸認清現(xiàn)實。
初中時,班里的氛圍就和其他班不一樣。學生們幾乎都有自己想做的競賽方向,也出現(xiàn)了很多優(yōu)秀的人。
有人從小喜歡天文學。當年金星凌日,這位同學把望遠鏡帶來學校,很多同學都圍在鏡頭前看這個壯觀的景象。
后來,這位同學參加了天文學奧林匹克競賽,獲得了個人奧賽世界第一。再后來,他去了牛津大學天文系。還有一些同學參加機器人大賽,他們去美國參加比賽,連續(xù)熬幾夜,完成機器人拼裝,并遙控指揮機器人完成某個任務。
早培項目最大的特點,是你有無數(shù)可以競爭的領域,除了課內成績,還有各種競賽。

▲《天才基本法》劇照
我當時沒有特別喜歡的競賽方向,課內成績也不算好,壓力很大。
中學的焦慮和小學截然不同。小學的競爭賽道比較少。焦慮時,你會問自己:“你為什么不讀它?”進入高中,事情變得不太一樣,著急也沒用,你不可能在每個方向上超過所有人?!爸薄弊兂闪恕案芍薄薄?/p>
班里彌漫著一股“賣弱”的風氣,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。他語文成績比我好,他拿了獎,他獲得了科研成果。我就想問自己,我呢?
在這種環(huán)境下,一個人的精神或心理狀態(tài)會不斷變化。
我當時學習不好,無法達到老師的要求?,F(xiàn)在想來,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學習習慣和方法,另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失去了對自己的自信。但當時,對一個初中生而言,學習不好幾乎是沒辦法解決的矛盾,不是沒有學,而是學了,但沒做到足夠好。然后就焦慮,焦慮嚴重了就要歸因。人大附中很厲害,家長也很上心,家庭既沒有變故,自己的身體也沒有問題,那就是自己懶,學習態(tài)度不好,那就要懲罰自己。
我無數(shù)次在家里和課上自殘,自殘之后就哭,哭完了還要再等幾周,幾個月,乃至幾年,傷疤才會消去,一些足夠深的傷疤留存至今。

▲《少年班》劇照
我從小便培養(yǎng)各種愛好,比如長笛考級,學習過音樂知識,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。同樣是“天才兒童”,你學得好,但我也不差。但如果考了鋼琴九級,甚至職業(yè)級別,上過電視,比賽拿過獎,或者花滑、象棋獲得過獎項,再或者能編程序,那才是比別人強很多。
在這里,你很早便見識了人類的大腦能容下多少東西。有的學生可以同時獲得幾個學科競賽的獎,可以成為學科競賽的指導老師,甚至去麻省理工學習。
當我認識到這一點時,我覺得自己從無所不能的神變成了人。
2
沒有成就感的四年
在初中,我印象最深的事是學校每年的開學典禮。校長會在開學典禮上念獎項:某某人在某某競賽上獲得了某某某獎,什么藝術團在什么上獲得了金鷹獎,什么人在什么比賽上獲得什么獎……大約要念10多分鐘。
剛上初一時,我還覺得“念獎”挺好玩的。但之后我便站不住了,坐不住了。我感覺自己被放在火上烤,但又動彈不得,非常焦慮。為什么我這么菜,為什么我不能和他們一樣,為什么我不能完成他們做的事?我也是早培的學生,憑什么我做不到?
在早培,學生的確有極大的自由度,但并沒有很多自由時間。很多人剛進入初中,便選擇了自己研究的學科競賽。每個人做的事情不盡相同,這樣的評價體系會給人更大的壓力。
說到成就感這件事。我覺得這四年,我沒有做什么有成就感的事。我沒有拿過獎,沒有因為某一件事很突出,被表揚。在班里也不算紅人。談了個戀愛,最后還分手了。也沒有習得值得炫耀的技能。自己閱讀了一些網(wǎng)文,但從未親自創(chuàng)作過。
我初三開始打生物競賽,高一,高二分別參加了一次比賽,最后都只得了省級二等獎。
我考生物競賽源于初三,那時,很多同學都在打競賽,我想自己也必須選一個,否則就有些受不了了。當時,我有位朋友正在搞生物競賽,他鼓勵我參加。再加上我喜歡的預備醫(yī)學,它講的就是人體生理學,和生物關聯(lián)很大。
我在早培班按部就班地讀了4年,然后被它篩選出來,進入理科實驗班讀了3?年。
高中印象最深的事情,大概是話劇節(jié)。學校每屆高二都會有學生話劇演出,我記得,當時話劇練習持續(xù)了一個星期,合排加練又一個星期。對我來說,話劇是很美妙的,無論是排練還是演出,我都非常享受。
我當時演《雷雨》的周樸園。我到現(xiàn)在都記得全身心投入在演出和角色里的感覺。全場寂靜,你的眼神聚焦于看臺上影影綽綽的人影,幾大排聚光燈襯得下面的人黑壓壓的一片。然后你用角色的心理狀態(tài)調整聲音和演出狀態(tài),從一個學生變成本子里的周老爺,變成一個擁有跌宕人生,復雜的,個性鮮明的人物。
不像競賽,從這些事情上獲得滿足感的門檻很低,它們和失敗成功無關,是純粹基于個人愛好的事情。
當然,不是每個人都只能從這些“業(yè)余活動”中獲得滿足感。我也有一些朋友很喜歡科研。我有位朋友就很喜歡生物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,有一次,我們一起去參加一個夏令營,我只是想體驗一個新東西,學習一點新知識,但我的同學非常專注于這件事。
當時,我們在農大培訓,培訓結束后,我們一起回家。她一邊走,一邊捧著一本書,她的書上,勾勾畫畫,寫滿了筆記。但她不是書呆子,你和她說話,她也沒有什么抵觸情緒。她就是很喜歡學生物,覺得這件事很有趣。
那時候,她參加生物競賽,獲得了國家一等獎?,F(xiàn)在,她在清華讀生物,每天都在實驗室做實驗,甚至假期也很少回家。

▲圖源:視覺中國
3
在成績上,我們無須被擔心
我們接受的教育還是比較優(yōu)質的。語文教育就很值得一提。
語文老師幾乎不講課本。大部分的語文素養(yǎng)靠給學生布置的閱讀和寫作作業(yè)完成,而不是靠講題、做題、做卷子。
那時候,我讀了很多文學著作,像《紅巖》《穆斯林的葬禮》《紅樓夢》《大秦帝國》等等。
這些書都很厚,像《大秦帝國》12本,每本書都像教科書一般厚。我們還是全看完了。我覺得,我的閱讀能力就是那個時候培養(yǎng)起來的。
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周寫讀書筆記,寫你對書的想法,可以是讀后感,也可以是其他,證明你讀過并想過這本書的內容。比如,你對《大秦帝國》里的人物,比如說秦孝公、商鞅,你有怎樣的看法?
數(shù)學老師會以數(shù)學原本的思路,為學生解釋一些知識,而不是以應試的思路。比如,幾何是如何被人們建立起來,老師會按照這樣的思路去講課,而不是說,這樣做輔助線,這樣去做點,這樣去找垂直。
老師這樣做,就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科目。他們并不擔心我們做題的能力。事實上,我們確實也無需被擔心。
這是初中的情況,到了高中,授課方式變了很多,應試為主。我所在的班級是這樣,我問了一些早培班的同學,他們和我們差不多。
高中最后的評價標準,是你考了多少分,被哪所大學錄取,這所大學的世界排名怎么樣,這所大學的師資水平怎么樣,你學了什么專業(yè),這個專業(yè)畢業(yè)后的薪水是多少。

▲《少年班》劇照
在初中,我們不需要在乎中考,不需要在乎成績,雖然仍要正??荚嚕确謹?shù)線低40分,你都可以順利升入人大附中的高中。關鍵是在早培項目體系下能拿多少分。初中的標準更為模糊和多元。
在人大附中這幾年,除了印象深刻的課程,我也很喜歡我初高中的班主任,他們一位是數(shù)學老師,一位是物理老師。他們都有很強的個人魅力。他們能力很強,一位老師曾是北大天文物理研究所的博士,另一位老師是人大附中畢業(yè),之后去清華讀數(shù)學,又去了國外進修。
他們也很關懷學生。當你精神狀態(tài)很差時,你可以去跟他們講, 他們也有一些類似的人生經(jīng)驗,在這方面也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,會告訴你,這種事確實會存在,也都會過去。
而當初的語文教育帶給我的影響,是我可能會在某些事上有更超乎常人的理解,感悟到常人不可感悟的東西,我可能在情感上獲得更大的滿足感。
4
在北大,沒掛過科,就不錯了
我現(xiàn)在在北大醫(yī)學院讀臨床口腔。上初中時,我便悄悄定下了我今后的職業(yè),成為一名醫(yī)生。
早培班有研修課,我上過物理研修課,在課上自己搭建電路,上過寫程序的課,上過單片機的課,還去獻血車上當過志愿者。對我來說,單片機和編程都非常難。
有一門研修課,叫預備醫(yī)生。那門課主要講怎么當醫(yī)生,講生理學的知識,腎是怎么工作的,肺是怎么工作的,什么是同氣量,什么是超氣量,相當于給初中生講大學生知識,我聽得津津有味。
我印象很深刻的,是講“醫(yī)生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”。當時,老師說:“37度醫(yī)學。什么是37度醫(yī)學,就是有時治療,常常幫助,永遠安慰?!?/p>
這節(jié)課的細節(jié),我仍舊記憶猶新。老師舉了一些例子。有時,醫(yī)生需要決定,手術該不該做?一些時候,患者昏迷了,可能沒有辦法做決定,或是患者家屬沒有足夠的知識和經(jīng)驗,再或是患者自己沒有明確的選擇。
有時候,醫(yī)生會面臨更艱難的抉擇?;颊叩牟缀鯚o法治愈,醫(yī)生是嘗試新的療法,還是讓患者享受人生最后的時光,安靜離世?

▲《天才基本法》劇照
在那節(jié)課上,我被深深觸動了。原來醫(yī)生是這樣的。
考上北大后,我覺得自己又行了。而且我作為人大附中的學生,對醫(yī)學這個學科預先也有一些了解。
但我的學習成績并不理想。即便之前接觸過生物競賽,也學過一些生理學知識,我的生理學成績依然不太理想,最近的考試,我只考了80多分。
剛入學時,我很在意績點,因為它出乎意料地低,而我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又很高。當時,我朋友告訴我,他女友的績點3.9,全院第一,而那時,我的績點只有2.4。我就會很焦慮。
過了一段時間,我調整心態(tài),重新適應大學生活。之后,我的想法變了。我想,沒有掛過科,已經(jīng)挺不錯了。
回頭再看在早培的這幾年,有一件事還是值得說一下。這也是我們同學之間經(jīng)常談起的話題。
從小學開始,我所在班級的女生只有五分之一。男生們不知道怎樣和異性相?處。
我看法國作家、女權主義運動家波伏瓦的《第二性》,很有感觸。因為社會環(huán)境,女性自覺地學會了如何自我客體化,滿足人與人交往的需求,但男性不會自然地學會這件事,他必須靠與對方交流,從中體會挫敗的感覺,學到如何與人平等地交流。比如,學會自我克制,學會傾聽,學會尊重對方,理解對方,不要因為自己的主體性被傷害,而去攻擊對方。
男生早晚都要體會“挫敗感”,初中無法體會,那便高中,大學,工作之后,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只能打光棍。
在我看來,早培的培養(yǎng)方式更希望把我們培養(yǎng)成“擁有特殊才華”的人,而不是更強的普通人。但實際上,只有小部分人會擁有特殊的才華,大部分人還是變成了更會做題的,考得更高的,天賦更強的普通人。
這一屆早培班三個班,一班只有三四個人沒有考上清北。我的一位學妹今年剛畢業(yè),她已經(jīng)決定復讀了。周圍的同學都考了六百六七十分,但自己卻考了六百五六十分,她能接受嗎?肯定是不能。
對于從這個培養(yǎng)體系中走過的人,他并不是單純地向往清北,很大程度上,他所處的環(huán)境就是這樣的。
早培項目作為一個更有自由度的教育實驗,其實可以為整個教育做出一些探索。
* 應采訪對象的要求,盧璽潤、喬帆和康琪為化名
微信公眾號搜索: 北京小學學習資料 家長升學指南 關注公眾號,獲取最新資訊!
掃碼添加“家長論壇”微信好友(微信號 16619908263)
獲取北京各學校幼升小、早早培面試真題、小學入學白皮書、學區(qū)房詳解
咨詢北京各學校幼升小、早早培政策請撥打電話 16619908263 (同微信號)
沒有找到相關結果
0 個回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