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,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,2021久久久人人,亚洲一区二区视频

  • <small id="8xdvu"></small>
  • <th id="8xdvu"><tbody id="8xdvu"><table id="8xdvu"></table></tbody></th>

    <small id="8xdvu"></small>

    徹底競爭化的教育,將使年輕人過早地夭折

    薈思

   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,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。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,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,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(tài)。

    教育一方面使得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,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(jīng)濟資源。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。

   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,加繆或卡夫卡,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里,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、歌德和托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,因為教育及其環(huán)境,無法為他們展現(xiàn)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。所以,我們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,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、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。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。


    我在北大教書,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,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,我來談談我的感受:我現(xiàn)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。

    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,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。

    我們今天的教育有很強的競爭色彩,甚至可以說是徹底競爭化了。國家在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,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競爭的角度理解教育,個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個全面的競爭狀態(tài)。



    我們的績點制度讓學生在每一個課程、每一個單元、每一個自我管理上都要獲得成功。哪有談戀愛的時間,哪有發(fā)呆出神的時間,哪有到哪個地方溜達溜達的時間……

    競爭的精神涉及到各個領域,從幼兒園開始上輔導班,不能輸在起跑線上。兒童到成年每一個階段、每一段生活里的時間都被強行地擠壓與規(guī)范化。在無所不在的叢林中,每個人必須在每一刻勝出才能勝出。

    我個人認為,當每個人在每一刻都勝出的時候,已經(jīng)差不多注定失敗了。標準化的制度,大學的排名,各個系的評估指標等等都助長了這個競爭機制。這就是弗洛伊德講的,龐大的超我結(jié)構(gòu)使得每個人在競爭中最后心靈處于一個全面壓抑的狀態(tài)

    競爭意味著什么?每個人都必須在一個標準系統(tǒng)里和其他每一個人做出區(qū)分。你愿意在這個世界里活著嗎?反正我不愿意。

    我們必須每時每刻都要贏。世界大學排名就是這樣的,把北大排到15、26、37,又能怎么樣呢?作為北大的教授,我一點都不care這個排名,我就要做我真正關心的工作。

    所以,我認為如果只為了“贏”來確定教育目標,任何時候的成績名次都會是你的“癮”,那就像吸大麻一樣,最后的結(jié)果就是年輕人過早地夭折。

    我下面說的話,可能校長們聽了會不高興。我想說的是,學校減壓減負,快樂童年,都是“異想天開”。

    教育機構(gòu)掩耳盜鈴。從社會學研究的角度看,減什么負了,學校里面快樂成長,一出校門孩子們就馬上被家長領著進各個輔導班。不進班怎么辦?孩子將來命運沒法預料,似乎落下一步,就意味著毫無出路。

    所以,我覺得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是,國民教育里最好的資源都退出了教育。當我們學生在中小學校中不斷降低培養(yǎng)目標,我特別心疼,這是國有資產(chǎn)流失啊。

    教育任何時候都是立國之本,現(xiàn)在的教育讓位給孩子一出校門就進的各種班,全面讓位給市場化經(jīng)營的教育企業(yè)

    接下來,家長作為孩子的經(jīng)紀人,把絕大部份的積蓄都投入到針對孩子的教育市場里,家長們必須得不斷研究各個年齡段、各種教育資源的比對和匹配,儼然成了一輩子的經(jīng)營項目的CEO了。但這個CEO不以盈利為目標,而是以大筆的花錢為目標。

    所以,真正研究教育的人,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每一個家庭,經(jīng)濟水平不同的家庭,因為國家資源的退出而為市場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價。

    教育一方面使得國家不再負責國家的職能和義務,另一方面又在用龐大的資本市場攫取了所有家長重要的經(jīng)濟資源。



    這就是今天的教育雙軌制,而且越是這樣,越讓孩子提早進入到一個殘酷的競爭世界里,孩子從小就越明白,我拿高分是用資源換來的。

    我們用這種教育制度,從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到中學,最后交到大學老師的手里,孩子們還如何保持對知識的純真興趣,如何保持對生活的持久熱愛?

    孩子們長期經(jīng)歷的這個過程,使他不覺得知識有多么神圣,因為我們獲得知識的目的只是為了贏。



    說句實話,真正的教育,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教育,并不在于你選擇了什么專業(yè),而是在于你在一個好的學校里,遇到了一生當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樣。

    如果我們大學的老師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書育人上,不能全方位地撫育他們成長的話,你就不會成為他所尊重的榜樣。如果我們成了只會寫論文的動物,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時間,那么學生們的內(nèi)心里究竟還會留下什么?

    我真的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是那些不太考慮自己,而一心為了孩子,一心為了一個科學目標或者一心為了一種文化傳承的人,從而最終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,可以感召他們、影響他們,而不是在二十年后,留給他們的是虛無感、厭惡感、無聊感。

   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,加繆或卡夫卡,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里,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、歌德和托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,因為教育及其環(huán)境,無法為他們展現(xiàn)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。

    盧梭說得好,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,所以人類才有救。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(tài),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,扼殺我們的未來。

    所以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,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、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。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。

   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,在于他能夠與世界和解,能夠在前輩和后代之間,擴展出連續(xù)的生命,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,“贏”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,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。




    本文來源:北京大學教育學院。作者渠敬東,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,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



    已邀請:

   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注冊